老人家埋儿子尸体(八旬老人为儿守墓24年,之后亲自挖开儿子坟墓,取出包裹震惊中央)
文|冬月
编辑|三毛看史
浙江宁波,一位八旬老人拄着拐,站在儿子的坟墓前。老人盯着墓碑看了许久,神情凝重。
许久后,老人拿起铁锹,一铲铲挖着分坟包。这是他二儿子的坟墓,一位父亲为儿守墓几十余年……
老人名叫张爵谦,家住浙江北仑霞浦的一个小村庄,他的二儿子名叫张静泉。
可如今,老人却不顾众人反对,执意要挖开儿子的坟墓,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
28天罢工
1898年4月的某一天,霞南村的一户人家中传来了阵阵婴儿啼哭,是村里的张家媳妇又生了一个儿子。
张爵谦小心翼翼抱着儿子,笑得合不拢嘴。
张家世世代代以种地为生,到张爵谦这一代仍是如此。为了多赚些钱,张爵谦夫妻也同时兼做厨师,谁家有红事白事,都会请他们去做饭。
张爵谦没怎么上过学,于是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念书识字,将来有一个好前程。
对此,张爵谦还特意请了位先生,希望他你能给儿子取个好名。
张爵谦
先生看着孩子沉思了一会儿,然后为孩子取名为静泉,谱名守和。但在许多年后,张静泉却修改了自己的名字。
几年后,张爵谦将二儿子张静泉送到了附近的学堂读书,希望他能学有所成。
张静泉好学,也很聪明。于是在学堂老师的推荐下,张静泉来到了县里的一所中学读书。
可是,生活始终不是一帆风顺的。
因为母亲又生了一个弟弟,他们的生活变得艰难,而家中更没钱再继续供张静泉念书。张静泉的得知后,便主动辍学来到上海,在上海的一家金银店铺当学徒。
那一年是1913年,张静泉15岁。
民国上海
但就是这一选择,改变了张静泉的一生。
尽管来当学徒,但他好学的本性仍未改变。闲暇时,张静泉会看报读书,也会写一些文章。
当时的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,许多新文化新思想也在这里活跃发展。
张静泉深受这些新思想的影响,立志要在这片乱世之中有一番作为。
于是张静泉参加了革命工作,为新文化新思想所奋斗。张静泉知道,这条路极其艰难危险,稍有不慎就会连累全家。于是他将自己的名字改名为了张人亚。
张静泉在上海工作了几年,也攒了一些积蓄,同时他也到了结婚的年纪。在父亲的安排下,张静泉回到老家,和同村的青梅竹马顾玉娥结婚。
二人感情很好,并相互扶持着。
但好景不长,顾玉娥不幸染上了重病,身体越来越差,最终还是撒手人寰了。
妻子去世后,张静泉整日郁郁寡欢,很少再回家了。
由于夫妻二人没有孩子,张静泉就一个人生活在上海。他怀着抱负和对妻子思念,独自居住在这里。
1921年,中国共产党成立,张静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并成为了最早加入共产党的工人党员。他用张人亚这个名字为党工作,此后,革命的史书上便深深留下了“张人亚”这三个字。
当时社会穷人很多,许多资本家抬起高昂的头颅,脚踩那些做工的工人。
张静泉看到一些工人被资本家歧视、凌辱,却还是会爬起来为那些人工作。这刺痛了张静泉的眼睛,他的心中极度愤恨、伤感。于是他召集金银店的工人,企图罢工。
欺压剥削工人、克扣工资、工作时间长、歧视凌辱……这些是当时社会的常态。工人心中不满,却不敢反抗。因为他们需要这份工作来养家,同时他们也没有足够的能力与其抗衡。
然而,张静泉却站了出来,开始为工人声讨公道。
上海工人罢工
那天,在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的成立大会上,一共来了1600余工人。
张静泉担任工人俱乐部的主任,他游街、演讲,毫不保留揭露那些资本家的恶行。
资本家将他视为眼中钉,甚至打算除掉他。
但张静泉却丝毫不畏惧,下定决心要改变工人的地位。
1922年10月6日,两千多名金银店工人集体罢工,向资本家宣告他们的态度。
资本家见自身利益受到影响,立刻采取了措施。他们放狗咬人、镇压罢工、逮捕工人……他们对那些罢工的工人进行恐吓,还用“坐下商谈解决”的方式来阻止罢工行为。
工人罢工
可工人们却不为所动,甚至罢工的人数越来越多。
这场罢工行为持续了整整28天,资本家最终同意工人们提出的部分要求,签订了协议。
而张静泉也因为这件事被通缉。
同年,张静泉离开了金银店,正式使用张人亚这个名字,为党组织工作。
“我为平民争人权”
虽然张静泉只有初中文化,但他聪慧、勤学好读,于是党组织安排张静泉担任商务印书馆担任馆长一职。之后,因为张静泉表现出色,党组织安排他去苏联学习。
1924年,张静泉登上了去往苏联的汽车,他携带的行李中,有一本翻看了无数遍的《共产党宣言》。
这本书,是他革命思想的种子。
1927年年初,张静泉被党组织召回,并开始筹办《平民日报》。
“为我平民争人权,为我平民发挥苦痛的呼声并集中革命的意志。”这是《平民日报》的发刊词。短短一句,是革命先驱们毕生的追求。
张静泉还找来了自己的弟弟和堂兄,一起参与报刊的发行。
《平民日报》在工人中的影响越来越大,报纸上犀利的真相也影响了很多人的利益,尤其是租界的资本家。于是,租界内率先禁止了报纸的销售。
1927年4月12日 ,历史上著名的四·一二反革命政变在这天发生。
大量共产党、国民党左派、革命群众惨死在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枪下。整个上海都笼罩在血雨腥风的恐惧之中。
4月14日,《平民日报》被国民党查封,张静泉的弟第张静茂也被逮捕。
张静泉得知后,立刻找人保释了张静茂。
报刊被查封后,张静泉就转入了地下,开始用不同的笔名秘密写作出版发行。
张静泉的手中有很多党的文件和革命书刊,他十分清楚这些资料的重要性和珍贵性,也明白这些资料被国民党发现的后果。
于是,关于这些重要资料应该藏在哪里的问题,张静泉沉思了很久。
1927年年末,张静泉将这些文件书刊整理放入了一个铁盒子中,然后带着这个铁盒子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浙江北仑霞浦县。
他许久都未回家,而今一回家却将一个既重要又危险的盒子给了父亲,他希望父亲能够保护这些资料。
父亲张爵谦没有多说什么,他接过了这个可能会带来杀身之祸的盒子。
张爵谦来来回回将盒子藏在家中各处,但都觉得不安全。最后,他思索决定将这盒子埋在地下。
1928年的冬天,几乎全村的人都来围观。张爵谦拿着铁锹,一铲子一铲子在挖坑。那张苍老的脸和粗糙的手在寒风中冻得通红。
村里人不理解张爵谦的行为,纷纷上前询问原因。
张爵谦狠狠挖了一铲子土,说道:“二儿不孝顺,不回家。我就当他在外面死了,给他安个坟,和儿媳合葬在一起。”
村里人也知道张家二郎常年在外不回家,便也没有起疑,还纷纷劝说张爵谦不要生气。
可是,没人在意墓碑上刻着的不是张静泉的全名,而是“泉张公墓”。作为父亲,他希望儿子能够平安。
铁盒子被埋在坟墓里,张爵谦缓缓下山,身后是儿媳和“儿子”的坟墓。
此后,张爵谦常常来到墓前,在此矗立良久,甚至还会住在坟墓旁边的茅屋里。
张爵谦为子守墓24年,但其实他守的是那些重要的资料。
日子从一天天变成了一年年,张爵谦以为儿子迟早会回来拿回这些资料,殊不知那次是他和二儿子最后一次相见。
为子守墓几十年
“挖!”
1952年的某一天,张爵谦站在二儿子的坟墓前,一声大喊。
村里人不知真相,纷纷劝阻张爵谦。而张爵谦却始终盯着墓碑眼神坚定,二十多年来,他从来没有露出像今天这般坚定的眼神。
剧照
张静泉的棺材被打开,但里面却不是他的衣冠,而是一个锈迹斑斑的盒子,盒子里面是一些泛黄的纸张和书籍。
24年来,张爵谦一直试图联系儿子,却始终杳无音讯。
1945年新中国成立,张爵谦还是没能打听到儿子的消息。张爵谦心里明白,儿子可能再也回不来了,但他仍守着坟墓,心中还存有一份期许。
但直到1952年,张爵谦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要撑不住了。
张爵谦叫上了小儿子张静茂,挖开了坟墓,将这份尘封多年的秘密公之于众。
之后,张静茂将这些资料带到了上海,交给了相关部门。
这份资料震惊了所有人,里面有原版的《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决议案》、《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决议案和宣言》等珍贵文件。
而在这些文件中,还躺着一本《共产党宣言》。
上海的相关部门将资料移交给了中央,这些珍贵资料,多数被作为一级文物被收藏在中央档案馆、国家博物馆。
工作人员找到张爵谦,想要报答他。但张爵谦却摇了摇头,缓缓说道:“我只想知道儿子的下落。”
可是,即便有中央的帮助,却还是没有打听到张静泉的消息。
不久后,张爵谦去世了,而他却始终没能听到二儿子张静泉的消息。
十几年后,张静泉的弟弟张静茂也因病去世,他也没能打听到哥哥的消息。
那么,革命英雄张静泉到底在哪里?
一篇悼词
2005年,张家后人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了一篇关于张人亚的文章,而他们寻找了几十余年的张静泉,也最终有了结果。
可令人遗憾的是,这是一份悼词。
那年,张静泉将资料交给父亲后,就继续回去从事地下工作。
因为张静泉曾有在金银店当学徒的经验,于是在1929年,党组织任命张静泉在安徽芜湖担任一家金铺的掌柜,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地下金库。
直接使用金块交易必定引人耳目,所以张静泉有时会找来弟弟和堂兄,偷偷将金块换钱,给党的工作增加经费。
同时,张静泉也会偷偷购买一些西药和医疗器材,运送到抗战前线。
1931年11月7日,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,定都瑞金,张静泉也因此被调派到了瑞金任职。
张静泉恪尽职守,拼劲全力为革命做贡献。
1932年6月,张静泉调任中央出版局局长兼总发行部部长,并且还兼任中央印刷局局长。
一大批社会急需的书籍在他的监管指导下印刷、出版。
但因为常年劳累工作,张静泉的身体越来越差,还染上了疾病。可即便如此,他仍在坚持工作。1932年年末,张静泉执意带病前往福建检查工作。
天气寒冷,环境恶劣,路途险阻,再加上交通不便,这些因素导致张静泉的病情加重,最终牺牲在了路上,也牺牲在了革命的道路上。
瑞金距福建有近百里,需要翻过几座高山。因为当时通讯不畅,张静泉的遗体被安葬在哪里,始终没有查到。
1933年1月,《红色中华》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,文章的标题是《追悼张人亚同志》。
令人遗憾的是,这篇短文直到2005年才被张家人看到。
短文上那句“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”令人感动不已。
2017年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,在一本《共产党宣言》前停留了很久。
讲解员向习总书记介绍,这本《共产党宣言》是中国最早的中文译本之一,因为被藏在衣冠冢中,才得以保存。
是的,这本书是张静泉的,它藏在张静泉的衣冠冢中,被他的父亲是守护了24年。
结语
我们作为历史的后来人,站在上帝视角来看待这段历史,也知道革命胜利的结局。
可那些革命先烈,他们是历史的经历者,是革命的开拓者、奋斗者。
他们不知道这样做的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,所以他们拼劲全力,并坚信能够迎来胜利。
革命的历史上深深刻下了张人亚的名字,他终其一生都在为革命奋斗。而他的父亲张爵谦,他守在墓碑旁,风雨无阻守护着重要资料。
他们平凡且伟大,每一位革命的参与者都是那样的伟大。
他们甘愿做垫脚石,用身躯为后来人铺设一条通往希望的道路。